用戏剧唤醒观者
每演完一次 《挑山女人》,华雯常常要问前来看望的嘉宾,“你流泪了吗?”
无数人为这出戏流泪了,他们中包括老年人、大学生、白领,也有公务员、党政高官。作为一代宗师杨飞飞的弟子,华雯自己演了120多次,也哭了120多次—在她个人演绎生涯,乃至沪剧演出史上,这样的情景已是多年未见。
“每一次都要哭掉二两眼泪,”华雯记得很清楚。但她很“享受这种疲惫和宣泄”,“不管底下坐的是普通群众,还是党员干部,甚至阅戏无数的剧评家,到戏的尾声,大家的情感是一致的,动心动情的触发点是一致的。”
这部创作之初并未引起多少波澜的沪剧,如今却迎来舆论连篇累牍的关注。人们反复追问一个问题:为什么《挑山女人》这样感人?
安徽农妇汪美红,在丈夫去世后为了将子女抚育成人,成了齐云山唯一的女挑夫。17年里,她磨破140多双解放鞋,挑断70多根扁担,养大3个孩子—故事本身说复杂,也简单。2012年,身为宝山沪剧团团长的华雯一眼看出其背后的价值。
她和团队直奔齐云山,找到汪美红,一次次地“体验生活”。2012年9月14日,《挑山女人》剧组成立。40天后,以汪美红为原型的大型现代沪剧《挑山女人》甫一首演就一炮走红。
“我就想通过挑山妈妈的生活经历,告诉所有来观剧的人,我们可以捡回一些我们骨子里面老祖宗传给我们的、中华民族品格中非常优良的、坚韧不拔、宽容包容、大气的东西。”在华雯看来,戏剧的价值就在于唤醒观者,唤醒其对自身甜酸苦辣的一种回忆、一种震撼、一种共鸣,“《挑山女人》做到了这一点。”
很多人并不知道,创排出这部“大戏”的,是一个仅拥有14名在编人员的小剧团。与许多传统剧团一样,宝山沪剧团一度也曾为“生计”所困。直至近几年宝山区加大对沪剧团的扶持,华雯和同事们才不用时时为设施简陋、规模萎缩、资金缺乏等等犯愁。
剧团虽小,华雯对排练的规矩却很大。谁情感把握不准、动作没有到位,她都会孜孜不倦亲身示范;如果演员心不在焉,她则会厉声批评。华雯有她的理论:“沙夫斯基说,当你走进演出场馆,或者说排练厅的时候,你应该把你的雨伞、套鞋,一切有跟排练演出不搭界的东西全部扔到房子的外面去。我决不允许我们面对观众的时候,把内心的不痛快、矛盾、辛酸之类的东西拿到舞台上去,拿到我们扮演的角色中去。”
在华雯的倡导下,宝山沪剧团形成了一种传统:“谁对演出不负责任,群起而攻之。”这让她颇感欣慰。而一出感人至深的《挑山女人》,正是这样诞生的。
长安大戏院统一订票电话:010-51664621.51662182.敬请订购